编者按
为给谢依特小学戍边支教西部计划志愿者服务队队员回信精神,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成立70周年之际,青春山东&《山东青年报》推出“青春!无问西东”专栏,记录展现山东青年在援疆一线挺膺担当的奋斗故事,见证青春与时代同频的力量。
在位于塔克拉玛干沙漠边缘的新疆维吾尔自治区麦盖提县,30万亩红枣林眼下正值枣果成熟季,饱满的枣果挂满枝头,青中透红的果实缀满枝桠,在微风中轻轻摇曳,呈现出一派即将丰收的喜人景象,为金秋增添了浓浓的“甜蜜”气息。
来自山东省农业科学院果树研究所的张倩、王守乐、王洁三位青年科研人员,时常穿梭在县里各个枣园间,仔细查看枣树情况,随身携带的笔记本上,记录着密密麻麻的数据。
正如他们三个一样,在新疆,山东青年的身影遍布援疆一线。他们中有人带着技术跨越山海,有人怀着热忱扎根基层,在乡村振兴的实践中,把“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的誓言,化作了点点星火。
枣林里的青春答卷
2023年8月,张倩、王守乐作为山东省农业科学院选派的援疆人才来到麦盖提县红枣产业研究院。初到这里时,他们面对的不仅是陌生的环境,更是当地红枣产业的“先天难题”:麦盖提三面环沙,微咸水灌溉让枣园土壤积盐,抑制了枣树生长。
王守乐主攻盐碱地改良,带队“地毯式”调研喀什多地盐渍枣园,记录土壤、水源与枣树状态,加班对比实验数据,历经一年多研发改良方案,逐步化解盐胁迫难题。张倩则投身新疆最大枣种质资源圃建设,收集260余份优质种质并实现数字化管理,还选育鲜食、制干新品种,引进“京沧1号”等优质品种。针对鲜食枣出疆难,她创新产后保鲜技术,减损超20%、延长常温供应期5-7天,大幅提升产品价值。两人还开设“树间课堂”,手把手教枣农栽培、保鲜等技术,助力当地提升种植水平。
离开那年,两个孩子一个上初中,一个刚上小学一年级,正是最需要妈妈的时候。在这样的情况下远赴新疆工作,对张倩来说是一个极大的考验。“祖国需要,援疆义不容辞。”在全家的一致支持下,张倩最终下定了决心。“妈妈,你一定要健健康康地回来。”临行前,孩子们对张倩提出了唯一的“要求”。让她欣慰的是,孩子都特别自立,“所谓离别,或许不只是思念,更是让孩子在不知不觉中,长成了能独当一面的小大人。”她说。
博士毕业、初出校园便踏上援疆路,于王守乐而言,这不仅是一次任务,更是一场沉浸式的成长。“‘功成不必在我,功成必定有我’。相信每一份微小的努力都不会白费,今日种下的种子,终将在未来长成参天大树,而我有幸成为这伟大征程中的一员,以青春之力,护新疆之美。”王守乐自豪地说。
王洁负责病虫害鉴定及综合防治工作,刚到新疆不久的她正在积极融入这里的工作。“得知要去援疆的那一刻,心一直扑通扑通跳,既有对‘大美新疆’的向往,也有对家里两个孩子的不舍。”回忆起出发前的心情,她的眼神里满是复杂的情绪。
“忙起来的时候还好,一闲下来,满脑子都是孩子。”提到两个孩子,王洁的声音不自觉地温柔了许多。老大刚上初一,正是需要家长引导的关键时期;老二5岁,对时间没有太多概念,还不明白“分别”意味着什么。出发前,为了不让老二伤心,王洁只好骗他说“妈妈只去10 天”。前4天,孩子还天天掰着手指头算妈妈回来的日子,直到丈夫慢慢跟孩子解释妈妈去新疆是为了帮助更多人,孩子才渐渐接受了这个事实。“现在每次跟孩子视频,他们都会问我什么时候回去,我只能跟他们说,等妈妈完成工作,就马上回家陪他们。”说这话时,王洁的眼里泛起了泪光。
“孩子们现在可能不太了解妈妈现在的工作,但我希望等他们长大后,能明白妈妈的付出是有意义的。”王洁和孩子们约定,“我希望能通过自己的努力,帮助农民伯伯获得更多的收益,让他们的生活越来越好。而你们在家好好学习,健健康康长大。”
从“外乡人”到“领路人”
在位于英吉沙县乔勒潘乡的果园见到罗峰时,他袖口沾着泥土,裤脚还挂着草屑——谁也想不到,这个如今被当地果农称作“罗师傅”的林果技术员,十年前第一次踏上这片土地时,差点被风沙吹走所有希望。
2015年,罗峰从山东临沂出发,来到了英吉沙县。那时候的他,心里揣着“闯一闯”的念头:听说新疆日照足、温差大,种出的苹果甜得能流蜜,便想在这里闯出一条路。出发前,他把家里的积蓄全拿出来,又跟亲戚借了十几万,承包下70亩荒地,满心欢喜地种下第一批苹果苗。
可现实很快给了他一记重击。新疆的水土跟山东截然不同,加之自己经验缺乏,活下来的树苗不到三成,眼看着自己投进去的钱打了水漂。有天傍晚,当地的一位老果农路过见他蹲在地上叹气,便递过来一块馕,并告诉他新疆种苹果得先改良土壤,挖深沟排碱,浇水也得讲究“少量多次”。老人的话点醒了罗峰,他想,不能就这么灰溜溜地回去,既然来了,就得把这里的土壤“脾气”摸透。第二年春天,罗峰重新深翻土地三尺,挖排水沟排碱。这一次,他更用心了,每天在园子里待十几个小时,记录气温、湿度,观察树苗的生长情况。功夫不负有心人,这一年,树苗不仅全部成活,还开了零星的花;第三年,树上结出了红彤彤的苹果,咬一口,甜汁顺着嘴角流,果核里还带着晶莹的“冰糖心”。
第一次把苹果装上车时,罗峰眼眶红了:“这不是苹果,是我在新疆的根啊。”随着果园活越来越多,他雇了村里的几个农户帮忙,并教他们种植的技术。慢慢地,越来越多的村民来找他请教。
2022年,罗峰被济宁援疆指挥部、英吉沙县农业局聘请为“林果技术员”,传授病虫害防治、树形培养、品种嫁接改良、修剪等技术。他回忆说,起初许多果农对此表示不解,认为修剪树枝会浪费资源。对此,罗峰就耐心地解释道:“树枝过多会导致通风透光不良,进而影响果实的生长和品质。”他的专业解答逐渐赢得了果农们的认可与支持。
罗峰说,他想把前些年摸爬滚打积累的经验传授给当地果农,现在自己负责英吉沙县一个杏子资源库,做好病虫害防治工作,“今年的杏子最起码没有病虫害。”
看着眼前即将收获的果园,他想起10年前第一次来新疆创业的场景,风沙、挫折、迷茫仿佛还在眼前,可更多的是温暖、收获和希望。“我只是一个普通的创业青年,没做什么大事,就想把自己会的技术教给大家,一起过上更好的日子。”
带着“三问”找答案
“你为什么要来?要干什么?能不能坚持?”2017年7月,通过考试来到新疆英吉沙县英吉沙镇的司洪志,望着眼前与家乡截然不同的景象,让他心里泛起了嘀咕,发出了三个叩问。彼时的他,或许还未想到,接下来的岁月里,自己会用脚步丈量这片陌生的土地,在脱贫攻坚的战场上、乡村振兴的舞台上贡献自己的青春力量。
第一次驻村走访的记忆仿佛就在昨日,面对着洗刷等各种不便利,夜晚当周围一片寂静,司洪志躺在床上,翻来覆去难以入眠。“我为什么要来这里?”他想起出发前,父母担忧的眼神,朋友不解的追问,还有自己对未来的憧憬。他告诉自己,不能因为眼前的困难就退缩,既然选择了援疆,就应该坚定地走下去。
为了尽快找到答案,司洪志开始主动了解新疆的情况。在与村民的交流中,他看到了他们眼中对美好生活的渴望,也感受到了他们的淳朴与热情。司洪志心中的迷茫渐渐消散,他找到了第一个问题的答案:“我来这里,是为了帮助这里的人们过上更好的生活,是为了这份沉甸甸的责任。”
2018年11月,司洪志迎来了新的挑战——他被选派到当地一个深度贫困村担任驻村第一书记。刚到村里时,司洪志就感受到了工作的压力。村“两委”班子软弱松散,年龄结构偏大。
要想带领村民脱贫,首先要加强村“两委”班子建设。他把“动员在外青年返乡任职”作为重点工作,开启了一场跨越千里的“引才之旅”。司洪志带着满满的诚意,用乡情、亲情和发展前景,一点点叩开了在外青年的心扉。最终,2名青年返乡加入了村“两委”,为班子注入了活力。
解决了人的问题,司洪志带领着村“两委”聚焦产业,调研发现村里适合种特色水果,由他牵头推动产业落地。一年多后,优质水果打开市场,村民收入显著提升,不少人盖新房、添家电,贫困村蜕变为富裕村。
这些年,司洪志也遇到了一些困难和挑战,但他从未想过放弃。每年,回山东老家和父母团聚的机会屈指可数,每次离开家时,看着父母们不舍的眼神,他的心里都充满了愧疚。但一想到远在几千公里之外村民的期待总能让他燃起斗志。他用坚守赢得信任,村民视他为亲人,即便2023年司洪志调任英吉沙县英吉沙镇党委委员、常务副镇长,村民去镇里办事时仍会特意去办公室看他。
如今,三个叩问已有圆满答案。司洪志说:“这将是我人生中最宝贵的财富,虽然辛苦,但每当看到村民们脸上幸福的笑容,我就觉得一切都值得。未来,我还会继续坚守在这里,为新疆的发展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司洪志们”的故事,是山东援疆青年的缩影。他们远离家乡,扎根新疆,用担当和奉献诠释着青春的意义,用实际行动践行着初心和使命。在他们的努力下,新疆的天更蓝了,水更绿了,村民们的生活越来越好了。而他们的青春,也在新疆的大地上绽放出了最绚丽的光彩。
当青春与家国相遇,当个人理想融入时代洪流,这些在天山脚下绽放的青春之花,终将汇聚成推动新疆发展的磅礴力量,在乡村振兴的长卷上写下最动人的篇章。
由山东青年报记者董云宇采写,照片由受访人提供。
嘉旺网-股票配资中心-配资平台推荐-配资哪家好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